Francis Kéré 生於西非貧窮國家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的一個村落,當地欠缺食水、電力, 而且絕大多數當地人是文盲,只能從事農耕。 該村落的酋長望子成龍,在他兒子 Francis Kéré 七歲的時候送到市鎮居住,讀書識字。 幾乎所有西非的兒童在課餘的時間都要當童工, 修補建造簡陋的房屋。
Kéré 好學不倦,成績優異,自少希望成為建築師的他,
生於斯,長於斯
為了改善同胞的生活,在該處出身長大的 Francis Kéré 相信知識改變生活,所以決定興建學教,令當地人識字。由於當地大部份為文盲,Kéré 聘用的全是農文, 除了為節省成本,更重要是把建造的技術授與他們, 令當地人可以自己建造及修補房子, 同時令他們可以參與建造的過程,啟發思考, 增加他們對房子的歸屬感。「只有那些在項目付出過的才會珍惜它、 保護它,令其盡善盡美。」
不知是出於好奇、熱心, 抑或渴求更好的將來,學校的建造工程受到當地人一致歡迎及支持, 女的整理地板,男的以泥土壓製出磚塊、把石塊從山搬到村落, 每位參與的村民均會接受即時培訓,學會一技之長,用以謀生。
![]() |
由 Francis Kéré 設計的小學 |
![]() |
由 Francis Kéré 設計的教師宿舍 |
克服惡劣氣候及貧乏,成就西非建築風格
Gando 是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首都南部一條小村落,根據聯合國在 2011 年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數據指出,吉納法索是全球第七落後國家 ,教育水平低、收入低,而且人均壽命短,令國家發展停滯不前。 此外,該國天氣異常乾旱酷熱,十月至六月幾乎不會下雨, 全年日間氣溫平均高達 45 °C。
在 Francis Kéré 的建築立足在布吉納法索前, 該國所有教育設施都是利用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的建築物不但造價昂 貴,而且十分耗電。另外西非氣候乾旱酷熱,混凝土吸熱的特性令課 室氣溫熱不可耐。兒時學習過程曾經飽受高溫煎熬的 Kéré 明白要改善當地人的生活,首先要物色新的建築物料及技術。Fra ncis Kéré 最終就地取材,利用當地舉目可見的紅泥製成磚塊興建小學。紅泥雖 然便宜,通風,但是材質鬆軟,不能承受風雨侵襲, 所有他的提出很快便受到當地人的質疑。為此, Kéré 在泥磚屋上搭建一層闊落的錫質屋頂,不但不以阻擋風雨, 頂層與泥屋間的小縫令室內空氣更通爽。時間證明一切, 經過了十多年風吹雨打,該小學依然屹立不倒,並讓他贏得 2004 年度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 |
由 Francis Kéré 設計的中學 |
於位西非馬利共和國的 Kéré Centre for Earth Architecture in Mopti |
自強,亦要自豪
Fr ancis Kéré 在 Gando 的「成就」,很快便吸引到毗連村落的關注,並邀請了 Gando 與其合作,一步一步的建造出屬於自己,便宜、耐用, 而且適合當地氣候的房屋。現在,Gando 的已經培育出一批善於建造泥土屋的技工, 更被當地政府僱用興趣當地設施。
Kéré表示,他的工作不希望從國外引入建築師,或者尋求自願機構協助,目的是希望由本人利用現有的資源、技術及傳統工藝去建造家園。此外,亦希望給予他們一種「現代人」的氣息。「噢,雖然這是相同的材料,但是用法卻很不同。」Kéré 身體力行,示範予同胞知道,大家可以利用生火的桉樹來建築,或者將周遭的泥土變為堅固的磚塊,改變他們認為是「窮人」建築材料的觀念。我希望大家打破傳統,這是改變未來的唯一方法。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憑藉其創新的建築技術及熱誠,改善變了布吉納法索人民的生活,亦令他成為建築界內備受推崇。他曾經任教於其母校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專門教授如何設計符合生態及社區環境要求的建築,2012 年,他先後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及哈佛大學任教,2013 年,他便移居到瑞士,於當地的建築學校 Accademia di Architettura di Mendrisio 任職教授。
以建築,改變政制Fr ancis Kéré 早前獲當地政府邀請建造議會,卻與政府提倡的西方建築大唱反調。他說:「當地社交習慣、傳統有別於歐洲及美國,在 Burkina Faso,有的是樹木,就算是市鎮,大家也是聚集在樹蔭,探討大小事。我希望建造出一個「有機」的、大家可以參與的聚會點,而不是一棟建有高牆、保安圍攔、把人民拒諸門外的建築。」「我嘗試告訴他們,若然你不創造機會、不創造一個歡迎大家的空間,他們就會認為你獨行獨斷,一天,人民就會好像 2014 年(當年反政府暴動)一樣(反抗),就算是槍械高牆,也阻止不了議會被摧毀的命運。」
資料及圖片來自:The New York Times,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