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醒目」建築可為市民抗抑鬱

近年建築界不斷探討城市規劃及建築對市民心理狀況的影響,認為建築或會直接對人的喜怒哀樂造成影響。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環境心理學及神經學家 Colin Ellard 上月出版了名為 Places of the Heart 一書,指出沉悶城市建築及設計能夠提高與悲傷、上癮以及疾病有關的壓力。

為了考量市民對不同的建築反應,Colin 在 2011 年與其團隊在不同的地方進行觀察及訪問,發現在同一個地區內,在環境平淡的超級市場外的市民,比較顯得沉悶及不快,當要求他們形容身處的地方的時候,他們會以乏味(bland)、單調(monotonous)和缺乏激情(passionless)來形容。

相對地,當我們在附近一處佈滿開揚窗戶餐廳區訪問另一群市民,他們則以混合的(mixed)、活潑好動(lively)、繁忙(busy)、社交(socializing)和進食(eating)形容周邊的環境。縱使該處人多擠迫,被訪者回答問題也有困難,他們都在不同程度喜歡該個地方。

刺激快樂的建築
關於行為與城市街道設計的關係,其實早於 2006 年就有學者提出,當時丹麥城市學家 Jan Gehl 觀察到人在平淡的建築物前會行走得比較快速,反之,人們在開放的、較有活力的建築物前,行動會比較緩慢,甚至會駐足欣賞,證明在人的潛意識會選擇有趣的事物。

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活壓力,全球各個大城市都可以關注城市規劃及建築設計,希望把街道打造成更服從(amenable)及行人友好,例如改變建築物最底層 3 米的外觀或物理結構,會對其印象造成巨大的改變。另外,當人們途經開放的、較有活力的建築物的時候,他們不但會駐足欣賞,產生正面的影響,使到神經系統更加活躍,從而令希望待在那裡。

現時,各地大城市包括斯德哥爾摩、墨爾本和阿姆斯特丹已經有其獨特的建築「密碼」,規定新建築的人行道路在一定長度下,與門的數量有一定的限制。另外,大廈與街道之間的玻璃窗的透明度亦有一定的要求。根據 Jan Gehl 的說法,一個好的城市街道應該以行人的速度作為考量,行人的速度大約為 5 公里每小時,而且每秒就應該看見一處新的事物。

尋找刺激,是人類的本性
其中一名當代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 在 1890 年寫道:「刺激作用是體驗快樂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而近年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 Daniel Berlyne 曾經對量度人類的沉悶及刺激狀態作探討,認為絕大部份的人類行徑是被好奇心驅使,藉此平服我們不斷求新的渴望

若然人類好奇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尋求「新的刺激」,那麼在建築層面上,單一、一成不變、欠缺新鮮感的建築又會對人帶來什麼影響?

伸延閱讀:從悲劇中脫變的建築

伸延閱讀:沒有交通燈,市民更安全?歐美開始引入「人車共用」馬路

伸延閱讀:全球十大「騎呢」主題公園

近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神經學家 James Danckert 及學生 Collen Merrifield 對一群實驗對象進行研究,利用不同類別的電影刺激他們的心跳和皮膚電導,發現受眾在觀看沉悶影片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名為皮質醇(cortisol)的激素,而這種激素通常與一系列人類壓力症狀有關,包括中風,心臟疾病和糖尿病等。

愈沉悶、愈愚蠢
沉悶除了可以造成焦慮,更可以對損害腦部的發展。1962 年,加拿大心理學 Donald Hebb 以老鼠作研究,比較一隻在豐富、更刺激的環境長大的老鼠,以及一隻在實驗室成長的老鼠的分別,發現前者的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逃出迷宮。及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家的 Mark Rosenzweig  發現該只老鼠擁有較厚皮層的腦細胞之間擁有更豐富的開發突觸連接。

雖然現時未有有關城市建築與人類精神狀況的研究,然而根據以上種種的實驗,證明了新穎、具創意的建築設計只有我們百利而無一害。既然我們未能改變眼下的石屎森林,也只好把目光注視更有趣的地方,滿足求新的本能。

資料及圖片來自:aeon, google 



文章分類:世界之最人物專訪奇趣建築新聞明日科技歷史人物潮流相片特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