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哲人 B.V. Doshi 獲頒 2018 建築界「諾貝爾」-- 普利茲克建築獎


被喻為建築界諾貝爾獎、一年一度的普利茲克建築獎於上月公佈結果,由年屇 90 歲的印度裔建築師 Balkrisha Vithaldas Doshi (簡稱 B.V. Doshi )獲得,亦是首個印度建築師得到這個殊榮。

與許多著名建築師一樣出身於著名建築學府,B.V Doshi 年輕時入讀於英國享負盛名的皇家建築師學會,而且師承  20 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功能主義之父」 Le Corbusier,並與他在法國巴黎從事多個建築項目。

世上宏偉建築往往能令建築師名留青史,可是這位年輕的印度裔建築師卻沒有像許多業界精英一樣追逐國際知名的建築項目,相反在事業起步之際離開歐洲,回到家鄉,留在剛剛脫離英國獨立、政局不穩、人民生活水平困迫的印度,致力回饋國家。最終,他奉獻了其 70 年的光陰、血汗和鬳智,不但為當地基層建設住宿、公共設施,更自資營辦大學,開班授課,成立基金等,大大改善了當地基建、教育,環境和城市規劃。

本年度的普利茲克建築獎結果的確讓不少業內外人士感到意外,同時讓這位處事低調的建築界哲人的名字及生平為世人所認識。沒有驚天動地的作品、甚少曝光於國際舞台的他,一生忠於自己的信念及初衷,以行動實踐其建築哲學,從根本為改變了國家及下一代的將來,他便是印度建築師 B.V. Doshi。

 B.V. Doshi 的近照
出生
 B.V. Doshi 生於 1927 年 8 月 26 日出生於印度浦那,祖父輩兩代人均從事傢俱業。據說因自幼便展現出對藝術的天賦和對空間比例的理解力,引起學校老師的注意,並鼓勵他接觸建築學。 1947 正值印度獨立,Doshi 入讀印度當地其中一間最具權威的建築學府、印度最古老的建築學院 -- 孟買 Sir J.J.建築學院展開他的建築學習生涯。

聖雄甘地帶領印度脫離英國獨立令國民追逐自由、愛國情緒高漲,鼓勵了這位年輕人毅然登上輪船從印度遠赴英國倫敦,拜讀他夢寐以求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其後更主動提請與 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功能主義之父」 Le Corbusier 共事。

 年輕時 B.V. Doshi 與 Le Corbusier 共事的照片


Le Corbusier  作為 Doshi 的啓蒙老師,其建築理念深深影響著這名滿腹理想的年輕印度建築師。他們二人共事超過八年,首四年在法國巴黎,餘下的時間集中在母國印度。

回饋母國
1954 年,他陪同 Le Corbusier 回到印度,接手負責位於昌迪加爾和艾哈邁達巴德的項目,其中包括位於艾哈邁達巴德,分別於 1954 及 1956 年落成的 Mill Owner’s Association Building 和Shodhan House。1956年,Doshi 聘請了兩位建築師,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室 Vastushilpa,及後改稱 Vastushilpa Consultants。Vastushilpa Consultants 不斷發展,並逐漸成一所擁有五名合夥人、六十名員工的建築事務所。

多年來,B.V. Doshi 與其建築事務所參與的項目種類繁多,其中包括城市綜合體、住宅項目、公共空間、畫廊和私人住宅等,項目超過 100 個。

位於艾哈邁達巴德,於 1954 年落成的 Mill Owner’s Association Building 
位於艾哈邁達巴德,於 1956 年落成的 Shodhan House


位於印多爾的基層社區 Aranya
建築風格與哲學
師承 Le Corbusier 的他充分吸取西方建築的經驗,同時結合他其對生活、東方文化和自然力量的深切敬畏,他的作品充滿獨特的藝術視野,創造出極具個性化風格的建築,飽含他過往經歷中的意象、聲音和回憶。除了對印度歷史和文化的深厚敬意外,他年少時代的種種元素,對聖地、寺廟和熙熙攘攘街道的回憶,以及他祖父家具作坊裡漆器和木材的味道,均融入了他的建築風格之中。

B.V. Doshi 的建築既崇尚「自然」,亦追求「自由」。他生於印度傳統大家庭,幾代人一起生活,受其成長及文化影響,多年來與家人的相處讓他明白人與人之間必需要合作、包容和關愛才可以和睦共處。這種相處的哲學更在他的建築中得到實踐。

在他眼中,建築物、建築、氣候、建材、居住者等元素均是一個給合的「活著的生命體」,各種元素必需互相融合才可以達至和諧。「建築包含了所有自然的要素,這此要素是營造氛圍的催化劑。它們創造形象、產生願景,這些願景是我希望能用我的作品詮釋的。」他在得獎訪談中表示。

位於艾哈邁達巴德,於 1990 年落成的畫廊 Amdavad ni Gufa 
畫廊 Amdavad ni Gufa 的內部

對於建築師怎樣才可以結合所有自然的元素,成就出有「生命」的建築,Doshi 表示建築師要充份與自然融合,並且相信自己直覺,最後將建築變成「生命的伸延」、居住者生活的一部份。




Sangath」 -- 與自然、宗教融合的建築
在眾多作品中,最能代表其建築哲學莫過於其 1980 年在艾哈邁達巴德建成、亦是他本人最滿意的作品,其工作室 Sangath。Sangath 是梵文 संगथ 英文發音,亦即 Saibath सैबथ,有「休息和崇拜之日」的意思。

位於艾哈邁達巴德的 Sangath 是 B.V. Doshi 的工作室,是他修行、思考、討論建築的地方。Sangath 整個建築群由八個長方形、外牆嵌上了中國式的馬賽克的凹陷穹頂建築及一個中庭拼合而成,建築群包括了 Doshi 的辦公室及主草圖室,中庭附有小草梯田及流水裝飾。

位於艾哈邁達巴德,於 1980 年建成的工作室 Sangath 
工作室 Sangath 的內部

員工在工作室 Sangath 外進行討論
Sangath 揉合了其不同時期的建築特徵及風格,包括複雜的內部結構、模糊交織邊緣、拱頂和梯田。而為了強調自然與人之間的聯繫的建築哲學,他設計的凹陷穹頂能夠讓日光充分注入室內,大量利用了自然界的元素,例如是滾動的丘陵、洞穴般的空間、梯田、流水道和反光的湖面,下雨時,雨水會透過水道通過光滑的圓形拱頂和水槽穿梭整個建築群。

除了自然元素外,Sangath 還與印度文化有聯繫,建築群的佈局仿效了寺廟「搭級而上」、有著朝聖參拜的意味,最高的階段帶有一點窣堵坡的意境。

「Sangath 融合了對印度生活方式的印象和聯想。過往的思緒與回憶在此碰撞,喚醒和連接起被遺忘的片段。 Sangath 亦成為一座不斷發展的、供人們溫故知新的校園。它已經成為了文化、藝術和可持續發展完美結合的典範,研究探索、機構設施和最大限度的可持續性在這裡倍受重視。」普利茲克建築獎網站在 B.V Doshi 的簡介中寫道。

半世紀的教育家
Doshi 一生參與的建築項目多達 100 個,除了身體力行,以建築改善當地生活質素,他亦積極投身教育,在 1962 年與有志之士在當地開辦了一所大學。對這名身兼建築師和教育家的哲人來說,如向教育下一代成為他 50 年間不停反問自己的問題。光陰奪去了 Doshi 的青春,卻令他察覺到時間與建築物、城市、社區、文化的微妙關係,令他明白歷久不衰的建築除了要屹立不倒外,亦要適應時間和空間的變遷。

眼看國家面對土地、資源短缺日益短缺等問題,他寄予年輕建築師要更加了解現今的世界,他亦以自己的建築作品為例:「從地板至天台,所有東西都是有用的、有著其功能的、可持續的」同時強調可持續建築的重要性:「如何就地取材?如何確保沒有誤用或者浪費空間、形式和物料。」





1978 年,他創建了 Vastushilpa 環境設計基金會,以改進適合印度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的本土設計規劃標準。時至今日,該基金會已成為學術界和專業顧問團隊之間溝通的渠道。他曾是建築與規劃學院的創辦人、前任主管和前任主席,2002年該校更名為 CEPT 大學。

從政權的獨立,到思想的獨立
在訪談中,他提到自己年少時候不明白印度脫離英國獨立意味什麼,也不知道年輕的自己應該以什麼角色在國家立足。然而,獨立的過程付予他獲得自由的渴望,他把這種自由轉化為行動,踏上郵輪,越洋到英國報讀皇家建築師學會報讀建築。

獨立、自由,不僅為那一代的印度人解開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枷鎖,同時引發了他們追尋自我認同、自我價值、愛國主義等思潮,B.V. Doshi 從這股思潮找到自己的理想及生存的義意,驅使他從建築中尋找能夠回饋社會的東西,從而改變印度,致力將它由一個剛剛獲得自由的國家,變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時刻求知,擁有「童真」的心
他在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公佈影片中提到,年輕時候的他從 Le Corbusier 身上學會了自由和創新。另外,他認為建築師應該時刻具備童真,以充滿好奇的心和求知欲去吸收新知識,探索新的科技和物料,這樣,建築師才可以賦予其建築「生命」,不斷演變,適應環境及時代變遷。














其他資料

著作
2011年 Vastushilpa 基金會出版的《Paths Uncharted》; 
2012年由Periscope出版社出版、Hansy Better Barraza主 編的《Where are the Utopian Visionaries?: Architecture of Social Exchange》一書中有關「印度印多爾的社區建設」的內容; 
《A + U》、《Architectural Review》和《Abitare》等相關國際期刊中的眾多作品等等。

展覽
B.V. Doshi 建築回顧展「棲居的慶典:真實·虛擬·想像」,於 2014 年在印度新德里國家現代藝術畫廊開幕,2017年前往中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巡展,同年他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了第 27 屆年度建築講座。

獎項
B.V. Doshi 曾多次在國內外斬獲殊榮:2011 年榮獲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軍官勳位;2007 年榮獲法蘭西建築研究院頒發的全球可持續建築終身成就獎;2000 年榮獲印度總理國家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1993-1995 年憑藉阿冉亞社區住宅項目獲得阿迦汗建築獎;1998 年榮獲法國建築學會金獎和印度建築師協會金獎,以及 1976 年榮獲印度政府授予的蓮花士勳章。他還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和印度建築師協會的會員以及美國建築師協會名譽會員。他曾於 2005 年至2007 年在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英迪拉甘地國家藝術中心遴選委員會以及阿迦汗建築獎中擔任評委。

評審
B.V. Doshi 曾是國際建築師教育憲章委員會的成員,該組織於 1995 年由國際建築師聯合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他分別於 1990 年和 2005 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他還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費城分校、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休斯敦萊斯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的客座教授,並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學府與機構演講授課。


資料及圖片來自:ArchDailyPritzkeprize,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