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巨人 #4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

今年 5 月國際時裝品牌 Louis Vuitton 為了宣傳來年帶有強烈東瀛格調的服飾設計,將其品牌的 2018 年度時裝秀移師到日本舉行,並且選擇了本州滋賀縣甲賀市的深山裡的美秀美術館作為時裝秀的場地。

美秀美術館是由當地的新興宗教--神慈秀明會的創辦人小山美秀子邀請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於1997年11月落成。這個藏在深身私人美術館在落成的同年,獲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全球十大建築」。


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的入口

美秀美術館主館大堂




美術館除了擺放逾二千件小山美秀子生前收藏、來自日本、中國、東南亞、中亞、西亞、埃及、希臘及羅馬的古文明藝術品外,館舍的設計亦令人眼前一亮。美秀美術館結合了日本寺院的佈局氛圍及貝聿銘標誌的現代建築風格。取材上,美術館採用了大量來自法國的白色石灰建成,在翠綠的森林中顯得鮮明、整潔、寧靜而優雅。被山麓包圍的美術館僅由一條圓形隧道將其接通,穿過隧道就是一條仿如懸索吊橋的大道。館內的設計具有強烈的貝聿銘建築風格,充分活用了幾何力學結構及玻璃作為建築元素,讓日光充分注入室內的空間,予人開揚、舒坦、融入的感覺。

適逢貝聿銘的百歲壽辰,是次國際品牌時裝秀再次喚起了這位被喻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華人建築師的名字,再次印證這位現代建築大師的輝煌成就。跨越了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中,貝聿銘設計出許多日久彌新、劃時代建築作品,亦是罕有同時代表中國及西方的建築界代表。

出生背景
貝聿銘生於國內名門,貝氏在清朝乾隆年間以中藥業成為蘇州四大富商之一,貝聿銘的爺爺貝理泰是中國最早的金融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聯合創始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在從事金融工作。三子貝祖詒,即貝聿銘的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聿銘的親母莊氏為清廷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祭酒為朝庭要職)之後人。

貝聿銘 1917 年 4 月 26 日出生於中國廣州,一年後舉家為了逃避戰爭移居香港。貝氏育有五名子女,當年貝聿銘在香港就讀聖保羅書院,1927 年由於父親的工作關係而移居上海,貝聿銘初中及高中分別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及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雖然出生於金融世家,他沒有跟隨家族的衣缽從事金融,而選擇建築,受美國荷里活電影的渲染,他最終選擇到美國升學,並於 18 歲時入讀當時建築學享負盛名的賓夕凡尼亞大學。

美國升學
入讀在賓夕凡尼亞大學,他才發現學院主要教授布雜藝術(Beaux-Arts,是一種由法國巴黎發祥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流派)而非他期望的現代建築,加當時他的起草能力不及其他學生而感到壓力,最終綴學,並到麻省理工學院報讀工程。然而該學院的建築學院院長賞識他設計方面的才華,說服了他在麻省理工繼續就讀建築學。

當時麻省理工學也是教授布雜藝術為主,貝聿銘只好透過書本尋找屬於自己的建築方向,其中尤其熱愛科‧比意(法文:Le Corbusier,原名: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的書籍,特別欣賞其創新、簡單,著重玻璃及鋼材的的新國際風格。

貝聿銘於 1940 年畢業,正值當時中國抗日戰爭而不能回國,他留在美國工作,並在 1948 年最終投身建築行業。在 1940 - 1948 年間,他先後為當地在工程公司工作;於哈佛大學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及任職該系助理教授;為美國國防部研發針對日本建築物的炸彈,並且認識了其妻子盧淑華。

中、西融合的建築理念
被形容為「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的貝聿銘,作品富有強烈的現代主義色彩,他的建築理念受其母親及童年的影響,於童年的時候便已經逐漸確立。由於父親工作繁重,成長階段的貝聿銘大部份時間均與母親莊氏相處。莊氏出身望族,擅長樂理、詩詞、書法,受她的薰陶下成長的貝聿銘培養出敏銳藝術氣息。此外,莊氏亦是虔誠的佛教徒,經常帶貝聿銘靜坐,另其建築理念更加重視與自然融合。「我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我記得她經常帶著我到她定期去清修的寺院裡,我總是在那裡靜坐很長時間。這便是我母親對我的教誨之一:學會在寂靜中傾聽。」貝聿銘曾說。

另外,其祖父貝理泰要求下,貝聿銘每年暑假會回蘇州,入住祖宅獅子林。有說蘇州園林的生活經驗,影響到貝聿銘日後的設計哲學,包括:「人與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義」、「內聚力和歷史」。

貝聿銘的故居獅子林
生於中國傳統富裕家庭、受母親佛教信仰薰陶的貝聿銘,其學習的階梯及興趣則傾向西方潮流及文化。他童年入讀聖保羅書院為世界上第一間中英文書院,在上海就讀的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由新教傳教士營辦,帶有強烈的外國宗教色彩。貝聿銘在中學時期,特別喜愛桌球及荷里活電影,同時十分欣賞上海外灘及黃浦區國際飯店的外國地建築,為他外來升學及建築風格奠下基石。

職業生涯及
建築風格
貝聿銘自哈佛大學畢業的 8 年後,1948 年加入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Webb and Knapp),擔任建築部總監(Architecture Director)一職。 1955年,貝聿銘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成立I.M. Pei & Associates 聯合事務所,經兩度更名後成為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聯合事務所。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 66 件是由貝聿銘負責。

貝聿銘的建築風格,大概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及晚期。他早期的作品有德國藉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而是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

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外觀


到了中期,累積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其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他擺脫密斯風格當以甘迺迪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

身為 Webb and Knapp 的建築師,貝聿銘有機會從事大規模的都市建設案,這些經驗令他獲益良多,同時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是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

達拉斯市政廳






讓光線來作設計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聿銘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

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聿銘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並在手法上更著重於自然光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銀大廈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

代表建築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梅薩實驗室(Mesa Laboratory of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在 1948 年加入齊氏威奈公司(Webb and Knapp)後,貝聿銘先後參與了多個不同規模的項目,並在建築業界豎立一定名聲,為了有更大自主性及創作空間,他在 1955 年自立門戶,成立了 I.M. Pei and Associates。

1961 年,他應美國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家 Walter Orr Roberts 邀請設計中心的梅薩實驗室。在項目完成多年後他憶述:「當我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我想和母親見過的地方,一個位於山頂的佛教徒隠世莊園。 在科羅拉多山脈,我嘗試再次細聽該處沉默, 正如我母親教我一樣。探究一個地方對我來說像是宗教體驗。」

除了透過心靈感受當地的環境,他同時把當地富有古代印第安文化的梅薩維德懸崖住宅(Mesa Verde cliff dwellings)的特式,巧妙地活用在他的建築上。他希望實驗室能夠與四周環境和諧共存,讓建築群尤如在山下崛起一樣。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梅薩實驗室建築群

實驗室內的其中一個房間


雖然實驗室在竣工後出現瑕疵,例如天台滲漏影響室內研究員工作;地下泥土移動導致建築物出現裂縫,修理費用高昂,總括而言,梅薩實驗室令貝聿銘的名聲大噪,更立即被邀請設計其他項目,包括紐約雪城大學的 S. I. Newhouse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 at 、紐約市甘迺迪國際機場的 Sundrome terminal,以及佛羅里達州新學院宿舍。

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

對於甘迺迪總統圖書館的建築項目,貝聿銘將之形容為「人生最重要的項目」。1963 年 11 月,美國總統甘迺迪被行刺身亡,他的家眷及朋友打算興建一棟圖書館作紀念之用,建築項目委員會由甘迺迪遺孀 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主持,她考慮了多個建築師的方案後,最後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有指 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選擇這位華人建築師是因為他與其丈夫於同年出生,以及他有很多方法處理問題,提出漂亮的解決方案。

貝聿銘、甘迺迪遺孀及委員會商討建築項目


貝聿銘提出第一輪的設計方案為一個大型的玻璃金字塔(與法國羅浮宮中庭的玻璃金字塔相約),將玻璃引入日光到室內,喻意樂觀與希望。設計除了受到甘迺迪夫人支持外,受到多方面的反對及批評,原本打算將圖書館興建於哈佛大學的校方對設計十分抗拒,憂慮圖書館會成為觀光熱點,貝聿銘及後曾提出了其他方案,可惜全部遭到否決,這令把三個兒子送往哈佛大學攻讀的他意興闌珊。他的妻子盧淑華憶述:「我可以看出他是每日完結、打開大門的時候是多麼疲累...他的腳步沉重,那麼多人不想看見那圖書館的誕生,對於他來說是很難受。」

圖書館在哈佛大學興建計劃最終作罷,轉移到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附近一處名為 Columbia Point 的地方進行。新的選址不但位於舊的垃圾堆填區,鄰近更有大污水管。對此,新的圖書館設計增加大量的建築物來覆蓋污水管,並特別開發了新的通風系統來克服該處的氣味。 新的設計結合一個大方形玻璃中庭、三角形塔及圓形走道。縱使圖書館受到普遍的歡迎,亦將貝聿銘的名聲進一步提高,可是他本人對此並不滿意。
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

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的大堂


中國銀行大廈(香港)(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雖然貝聿銘是全球最知的名華人建築師之一,可是他主要的建築項目均集中在美國,其中一個原因是與在參與國內建築項目的經驗有關。

1972 年,當時的美國總統理察尼克遜訪華引起全球關注,雙方達成了許多貿易協議及文化交流,其中包括 1974年美國建築師學會率團訪華,代表團當中包括了貝聿銘。自 1935 年後首次回國的具聿銘心情興奮,而作為華人的他受到當時中國官員的熱烈歡迎,更邀請他進行了多次的演講,並在其家鄉蘇州興建酒店,名為香山公園酒店。縱使具聿銘非常重視這個建築項目,事事親力親為,可惜好景不常,礙於建築技術、文化差異及其他原因,他對建築工程十分不滿,更因此在與中國官員會面的時候大發雷霆,令雙方關係緊張,亦因此嚴重耽誤了工程進度,令其在開幕前仍未竣工。開幕後,由於缺乏管理,酒店在短短數年已殘破陳舊。

此後,具聿銘再沒有在中國參與其他建築項目,到 1982 年,中英雙方就香港回歸中國的問題隨即展開,中央政府打算邀請了貝聿銘參與中國銀行大廈(香港)的負責設計,慶祝香港回歸。由於貝聿銘父親貝祖詒為香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中國官員特意前往美國紐約拜訪當時已經 89 歲的貝祖詒,同時游說具聿銘接手項目。

在層疊木枝的時候受到啟發,具聿銘最後構思出外觀獨特,同時通過城市嚴格防風標準的摩天大樓,大廈以外牆可見的桁架支撐建築,桁架會把力傳遞到建築物的四個角落,外牆沿用他招牌的反光玻璃以及一系列 X 型外框。

用以描述 X 外框數目的起草圖


整楝大廈樓高 70 層,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是 1989年至 1992 年間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根據中銀香港網站內的介紹,大廈設計是仿照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結構上,整座建築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強混凝土柱支撐,由三角形框架將建築的壓力轉移到四根柱子上。外面用玻璃幕覆蓋。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

中國銀行大廈(香港)的結構

中國銀行大廈(香港)的內部


1989 年 6 月 3 日,正值大廈竣工前席,中國政府派遣解放軍至北京天安門廣場對學生集會進行的清場行動,導致學生傷亡。貝聿銘隨即在美國紐約時報撰文,名為《中國不會再一樣》(China Won't Ever Be the Same),指殺戮行為「將關心國家未來的一代人的心扯掉」,並寫道:「中國被玷污了」(China is besmirched)。

法國羅浮宮中庭的玻璃金字塔 (The Louvre Pyramid)
1989 年可說是具聿銘職業生涯中最光輝的一年,除了中國銀行大廈(香港)落成外,另一棟舉世知名的建築便是位於法國羅浮宮中庭的玻璃金字塔。

在1981 年,密特朗就任法國總統後,隨即展開數個當地的計劃,其中一項就是為法國羅浮宮進行翻新工程。密特朗委派了公務員 Émile Biasini 監工,Émile Biasini 考察完歐洲及美國等地的博物館後,邀請了貝聿銘參與工程。貝聿銘進行了多次考察後,決定將多年前曾經在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提出的玻璃金字塔設計應用在羅浮宮中庭。

玻璃金字塔以全透明玻璃及鐵材建成,主要用作入口和前廳天窗,塔內有另一個完全反轉金字塔,將日光反射到塔的地下層。貝聿銘認為金字塔的多面性四周羅浮宮的建築群呼應。

玻璃金字塔塔內有另一個完全反轉金字塔
嶄新的設計獲得密特朗及 Émile Biasini 的垂青,可是卻遭到當時大部法國人的強烈反對,反對聲音中不乏涉及民族主義,甚至種族歧視。當時具聿銘估計幾乎九成法國人反對設計方案,「我在法國被很多人怒目相向」貝聿銘談及當時的情況。

儘管反對聲音此起彼落,他的設計獲得了當時法國多名文化界代表、政壇人物支持。為了摒除公眾的疑慮,貝聿銘接受當時巴黎市長 Jacques Chirac 的建議,將一個等大的繩索金字塔模型先放置在羅浮宮中庭,好樣當地市民可以該設計的細節和大小。

翻新後的羅浮宮中庭在1988 年 10 月 14 日向公眾開放,而金字塔則在一年後 3 月份開幕。開幕後,市民對金字塔的觀感大幅改善,百分之五十六的人對它抱正面評價,反對的則有百份之二十三。「完成了羅浮宮(的建築項目)後」貝聿銘續道:「我想沒有建築項目為更艱難吧。」後世對具聿銘的玻璃金字塔予以高度的評價,更成為了這位現代建築大師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晚年
自 1990 年,貝聿銘逐步淡出建築事務所的工作,投放更多時間於規模較少、但更需要創意的建築項目,其中包括盧森堡博物館、德國歷史博物館、日本神慈秀明會的美秀美術館、澳門科學館等。


(意大利時裝品牌剛於今年於美秀美術館舉行 Louis Vuitton 2018 時裝秀)

榮耀及獎項
貝聿銘職業生涯獲獎無數,幾乎包括所有舉足輕重的獎項,當中包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分別在1963 年及1979年頒發的 Arnold Brunner Award 及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1979年 AIA Gold Medal、日本藝術協會 1989 年首個 Praemium Imperiale for Architecture、由 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 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國家設計博物館、1998 年 Edward MacDowell Medal in the Arts、2010 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頒發的 Royal Gold Medal,
以及 1983 年獲得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獎的普利茲克獎。

陪審團在頒贈普利茲克獎予這名現代建築大師的時候,說:「貝聿銘為這世紀帶來了一些最漂亮室內空間及建築外觀...他對素材的運用技巧及多才多藝可以詩歌來形容。」貝聿銘把普利茲克獎頒發的十萬美元獎金設立了獎學金,供中國學生前往美國升讀建築,條件是畢業後的學生必須回國工作,回饋國家。

延伸閱讀:安東尼‧高迪第一故居今年秋天開放予公眾參觀

資料及圖片來自:Wikipedia, Google, Dezeen